默里·蓋爾曼(美國物理學家、“夸克之父”)
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29年9月15日—2019年5月24日),生于美國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里,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質(zhì)子和中子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默里·蓋爾曼童年時就對科學有濃厚興趣,14歲進入耶魯大學,1948年獲學士學位,繼轉(zhuǎn)麻省理工學院,三年后獲博士學位,年僅22歲。1951年蓋爾曼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工作。1953年到芝加哥大學當講師,參加到以費米為核心的研究集體之中,1955年蓋爾曼到加州理工學院當理論物理學副教授,年后升正教授,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2019年5月24日,默里·蓋爾曼去世,享年89歲。
人物生平
1929年9月15日,蓋爾曼出生于美國紐約城。
蓋爾曼8歲那年就獲得了一筆獎學金,從一家地方公立學校升入紐約的一所高級學校。
15歲時,蓋爾曼考入了耶魯大學。
1948年,蓋爾曼獲得了物理學士學位,并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獎金而成為那里的研究生。在麻省理工學院,蓋爾曼從師于著名物理學家V·韋斯柯夫。
1951年元月,蓋爾曼獲得了博士學位。由于他在研究生期間的出色工作,蓋爾曼被資助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一年(1951年)。同年的夏季,他在依利諾斯大學進行了一段教學和研究。
1952年,蓋爾曼成為芝加哥大學核研究所(后來改名為費米研究所)的講師。在這個研究所里工作,蓋爾曼深為以費米為中心所形成的學術氣氛而激勵。
1953年,蓋爾曼升為助理教授,并在此年提出了著名的奇異量子數(shù)概念。
1954年蓋爾曼成為副教授,該年秋季,蓋爾曼到哥倫比亞大學講學。于1955年初他離開芝加哥,又一次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
1955年9月,蓋爾曼接受了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副教授的位置,并于次年成為教授。
1964年,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都獨立提出了夸克理論。
1967年,蓋爾曼成為了這里的R·A·密立根理論物理學教授。
1969年,蓋爾曼因在基本粒子的分類及相互作用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蓋爾曼與Harald Fritzsch引入了新的守恒量子數(shù),取名為“顏色荷”("color charge")。緊接著又同Heinrich Leutwyler一起提出了新術語“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夸克理論成為量子色動力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蓋爾曼積極參與了圣菲研究所的集資籌辦,并在該機構開展有關復雜性的研究。
蓋爾曼曾在尼克松總統(tǒng)科學顧問委員會工作過,他還是倫敦皇家學會的外籍成員以及法國物理學會的榮譽成員,他還被許多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
人物榮譽
1959年,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的丹尼·海涅曼獎:
1966年,獲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頒發(fā)的E·O·勞倫斯物理學獎;
1967年,獲費城富蘭克林學院的富蘭克林獎章;
1968年,獲美國科學院的J·J·卡蒂獎章;
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家庭情況
蓋爾曼的父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從奧地利移居到美國的。他的父親阿琵·蓋爾曼是一位語言教師,并且通曉數(shù)學、天文學和考古學。蓋爾曼的母親叫波琳·瑞徹斯坦。蓋爾曼弟兄兩人,他的哥哥本尼迪克·蓋爾曼曾是一家報刊的攝影記者。在他哥哥的影響下,蓋爾曼對鳥類及自然歷史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
1955年4月19日,蓋爾曼與當時在那里工作的英國姑娘(一位考古學家的助手)J·M·道(Dow)結(jié)為夫妻。他們生有一個女兒利莎和一個兒子尼古拉斯。J·M道于1981年12月去世。
人物經(jīng)歷
人們說他有“五個大腦”,遺傳運算法則創(chuàng)始人約翰·赫蘭(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稱他是“真正的天才”,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曾評價他“現(xiàn)存的在廣泛的領域里擁有最深刻學問的人”,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斯蒂文·溫伯格說他“從考古到仙人掌再到非洲約魯巴人的傳說再到發(fā)酵學,他懂得都比你多”。
1929年生于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曾就讀于維也納大學和海德堡大學,移民美國后管理著一個語言學校,“他是來自解體前的奧匈帝國的移民,但說著無可挑剔的英語,并在語言上也這樣苛求我”,蓋爾曼后來回憶到。就在他出生前幾周,美國大蕭條時期降臨,所以童年時他的家庭一直很拮據(jù)。童年的蓋爾曼興趣十分廣泛,很早就成為街區(qū)里有名的神童——他的同學認為他是“會走路的大百科全書”。到14歲時,他考慮申請到耶魯大學,父親問他想學什么,“我回答說‘只要跟考古或語言學相關就好,要不然就是自然史或勘探’,父親的第一反應是‘你會餓死的’”。時值1944年,戰(zhàn)爭時期的美國經(jīng)濟狀況并不理想,他的父親強烈建議他學“工程”,然而諷刺的是,在經(jīng)過能力測試后蓋爾曼被認為適合學習“除了‘工程’以外的一切學科”。于是他父親建議:“我們干嗎不折中一下,學物理呢?”正是這個“意外事件”造就了后來的夸克理論提出者、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統(tǒng)治基本粒子領域20年的皇帝”(格拉肖語)。
研究成果
奇異數(shù)守恒定律
縱觀粒子物理學的百年發(fā)展史,可謂群星璀璨,英才輩出。默里·蓋爾曼就是其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經(jīng)主宰粒子物理的走向長達十余年。他深邃的洞察力與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使同時代的許多物理學家黯然失色。他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重要貢獻極大地加深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了解。 蓋爾曼作為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第一次單獨開展研究的是:怎樣解釋不按物理學家預料的方式運動的某些怪異的宇宙射線。50年代前,質(zhì)量處于質(zhì)子和電子間的介子不斷被發(fā)現(xiàn),再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超子。這些奇異粒子的奇異性表現(xiàn)在:產(chǎn)生的快,消失得慢,有些介子的壽命比當時得到公認的理論所預言要長得多;并且成對出現(xiàn)。蓋爾曼下工夫理出頭緒來,他把奇異粒子按電荷、同位旋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通常費米子的同位旋為1/2,如核子具有二重態(tài):中子和質(zhì)子。而同為費米子的超子Σ的同位旋是1,呈現(xiàn)三重態(tài),而不是雙重態(tài),并且可帶正電、負電,或者不帶電。這樣的同位旋值對費米子而言是奇異的,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樣對第二種奇異粒子,即中等質(zhì)量的K介子,是兀介子的同類粒子。但是K介子也不像其他的正常的玻色子一樣呈三重態(tài),而是雙重態(tài),同位旋是1/2。因此,蓋爾曼認為應再給予粒子一個新量子數(shù)稱之為奇異數(shù)。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奇異數(shù),例如,0,土1,土2,……。他還提出奇異數(shù)守恒定律,這個定律是說在描述強相互作用或電磁相互作用時,方程兩側(cè)總的奇異數(shù)必須守恒。奇異數(shù)守恒定律為后來1955年蓋爾曼提出的協(xié)同產(chǎn)生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所謂的協(xié)同產(chǎn)生理論認為,由強力產(chǎn)生的奇異粒子只能同時成對地產(chǎn)生。當這些成對的粒子離開它的對手時,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所需的能量就會超過原先產(chǎn)生它們所投入的能量,因此只好經(jīng)弱相互作用衰變,從而獲得了更長的壽命,于是這一模型理論對長壽命作出了解釋。奇異數(shù)在弱相互作用衰變時不守恒。
SU(3)對稱性
1961年蓋爾曼在奇異數(shù)守恒定律的基礎上,又提出了SU(3)對稱性。對強相互作用的粒子進一步作出分類。效仿佛教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1962年蓋爾曼和以色列物理學家內(nèi)曼(Y. Neemann)獨立地提出了“八正法”的分類方法。他們假設,八個質(zhì)量最小的重子;兩個核子、三個Σ超子、兩個E超子及一個∧超子,構成一個“超多重態(tài)”。這八個重子,自旋都是1/2,宇稱均為正值,質(zhì)量相近。只是電荷不同、同位旋不同、奇異數(shù)不同。因此可以畫一個超荷Y和同位旋分量I3的坐標圖,二重態(tài)、三重態(tài)和單態(tài)可以排成一個整齊的六邊形列陣。
蓋爾曼打算用八正方法把所有新的粒子和新的量子數(shù)都綜合進來。按照這一方法,還可以把當時已知的九個重子共振態(tài)排列成對稱的圖形。從這張圖形的對稱性考慮,似乎缺少了一個粒子,這個粒子的特性可以從圖形的對稱性推出。1962年蓋爾曼在歐洲核予研究中心的會議上提出這個失蹤的粒子應該具有電荷為一1,奇異數(shù)為一3,質(zhì)量為1680兆電子伏,自旋為3/2,字稱為正值。1964年果然發(fā)現(xiàn)了Ω粒子正是這個失蹤的粒子。這樣就對蓋爾曼的八正方法作出了有力的支持。
強子的夸克模型
1964年蓋爾曼進一步提出了強子的夸克模型。SU(3)對稱性的八重態(tài)似乎暗示由更基礎的三重態(tài)構成。他認為質(zhì)子之類的粒子是由更基本的夸克組成??淇伺c所有已知的亞原子粒子不同,它們帶有分數(shù)電荷,例如:+2/3或一1/3??淇硕际莾蓛沙蓪?、或三三成群,永遠不可能單獨地被觀測到。它們之間的結(jié)合是靠交換膠子。這就是著名的夸克模型。膠子就相當于夸克間相互作用的量子。它們的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中的光量子一樣。蓋爾曼提出有三種夸克:兩種同位旋為1/2,另一種同位旋為0。在同位旋為1/2的兩種中,同位旋向上的,稱為上夸克;同位旋向下的,稱為下夸克;同位旋為零的則稱為奇異夸克。奇異夸克帶有奇異數(shù)??淇死碚摵髞硪?qū)嶒炇聦嵉难a充而不斷發(fā)展。1974年丁肇中和墾克特(BRichter)發(fā)現(xiàn)J/ψ粒子。原有的夸克理論已無法解釋新的實驗事實,因此有人引入了第四種夸克——粲夸克。粲夸克帶有新的量子數(shù)——粲數(shù)。1977年發(fā)現(xiàn)了重輕子,1978年又發(fā)現(xiàn)了γ粒子,促使人們相信還存在第五種夸克和第六種夸克。第五種夸克稱為底夸克。第六種夸克稱為頂夸克。每種夸克都有紅、綠、藍三色。
蓋爾曼一直是粒子物理學的開路先鋒。1969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諾貝爾獎頒獎慶典上致詞說:“對于我,研究那些法則是與對表現(xiàn)千差萬別的自然界的熱愛不可分的。自然科學基本法則的美,正如粒子和宇宙的研究所揭示的,在我看來,是與跳到純凈的瑞典湖泊中的野鴨的柔軟性相關的……”正是出于對大自然的這種熱愛引領他去發(fā)現(xiàn)微觀世界的秩序。研究世界的復雜性。
創(chuàng)立圣菲研究所
在獲得諾貝爾獎約15年后。他掉轉(zhuǎn)了方向,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圣菲研究所,成了世界研究復雜性理論的中心之一。蓋爾曼因自己對簡單世界的洞察力而聞名,八正法完美的規(guī)律性產(chǎn)生了所有不同質(zhì)量的粒子,粒子又進而形成原子核、原子和分子。正是由這些完美的物質(zhì)基元——夸克和輕子,構成了高度復雜而個性獨立的世界。美籍華裔作家施加彰(ArthurSze)送他一本新出版的詩集中有兩句詩打動了默里:“夸克世界中,萬事都與一只在夜間徘徊的美洲豹有關?!痹娋渌坪跬晟频乇磉_了簡單性如何導致復雜性的奧秘,以及精確的物理定律如何產(chǎn)生有意識的生物。蓋爾曼給他一本揭示復雜性的新書起名《夸克與美洲豹》,1994年出版后大受歡迎。
人物評價
蓋爾曼在撰文說明宇宙線粒子行為似乎違反了物理學定律時,援引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名言:“沒有任何極致之美,在其結(jié)構中不會呈現(xiàn)任何奇異性”。美國作家喬治·約翰遜為蓋爾曼寫的科學傳記的主標題是StrangeBeauty,中譯者譯為《奇異之美》,當然十分貼切。蓋爾曼人生也是充滿奇異性。他給其理論起了一些古怪的名字,如“奇異數(shù)”、“八正法”、“夸克”、“小牛肉和野雞”等。信手拈來,皆有典故,且妙趣橫生他的性格可謂古怪奇異,特立獨行,甚至近乎瘋狂。他總是與費曼一爭高低(費曼獲得過1965年諾貝爾獎),競爭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最聰明的人”。他作客日本講學,不顧客人的禮貌,毫不客氣地諷刺日本同事“教條主義態(tài)度”“完全不可理喻”。他興趣廣泛,博學多才,能講六七種語言;對鳥類分類學的知識讓專家自愧弗如。他到處奔走,極力宣傳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tài),保護自然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環(huán)境,防止盲目發(fā)展。
夸克之父——默里·蓋爾曼,是粒子物理學中的奇異之星。他的科學人生讓我們感受到基本粒子世界呈現(xiàn)出的一種出乎意料之外的“奇異之美”,以及發(fā)現(xiàn)這種奇異之美的激動人心的過程。
研究貢獻
20世紀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zhì)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夸克(quark)組成的,很多中國物理學家稱其為“層子”。它們具有分數(shù)電荷,是電子電量的2/3或-1/3倍,自旋為1/2.夸克一詞是蓋爾曼取自J·喬埃斯的小說《芬尼根徹夜祭》的詞句“為馬克檢閱者王,三聲夸克”.夸克在該書中具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是一種海鳥的叫聲.他認為,這適合他最初認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電荷非整數(shù)”的奇特想法,同時他也指出這只是一個笑話,這是對矯飾的科學語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他喜歡鳥類的原因.
最初解釋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論需要三種夸克,叫做夸克的三種味,它們分別是上夸克(up,u)、下夸克(down,d)和奇異夸克(strange,s)。1974年發(fā)現(xiàn)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種夸克粲夸克(魅夸克)(charm,c)。1977年發(fā)現(xiàn)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種夸克底夸克(bottom,b)。1994年發(fā)現(xiàn)第六種夸克頂夸克(top,t),人們相信這是最后一種夸克。
夸克理論認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反重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夸克組成的。比如質(zhì)子(uud),中子(udd)。夸克理論還預言了存在一種由三個奇異夸克組成的粒子(sss),這種粒子于1964年在氫氣泡室中觀測到,叫做負ω粒子。
夸克按其特性分為三代,如下表所示:
符號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電荷(e) 質(zhì)量(GeV/c^2)
u 上夸克 up +2/3 0.004
d 下夸克 down -1/3 0.008
c 粲(魅)夸克 charm +2/3 1.5
s?奇夸克?strange -1/3 0.15 t 頂夸克 top +2/3 176
b 底夸克 bottom -1/3 4.7
在量子色動力學中,夸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還具有三種“色”的特性,分別是紅、綠和藍。這里“色”并非指夸克真的具有顏色,而是借“色”這一詞形象地比喻夸克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量子色動力學認為,一般物質(zhì)是沒有“色”的,組成重子的三種夸克的“顏色”分別為紅、綠和藍,因此疊加在一起就成了無色的。因此計入6種味和3種色的屬性,共有18種夸克,另有它們對應的18種反夸克。
夸克理論還認為,介子是由同色的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的束縛態(tài)。例如,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預言的[π+介子]是由一個上夸克和一個反下夸克組成的,π-介子則是由一個反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的,它們都是無色的。
除頂夸克外的五種夸克已經(jīng)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便因發(fā)現(xiàn)粲夸克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十年來高能粒子物理學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頂夸克 (t)。
至于1994年最新發(fā)現(xiàn)的第六種“頂夸克”,相信是最后一種,它的發(fā)現(xiàn)令科學家得出有關夸克子的完整圖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于一秒之內(nèi)宇宙如何演化,因為大爆炸最初產(chǎn)生的高熱,會產(chǎn)生頂夸粒子。
研究顯示,有些恒星在演化末期可能會變成“夸克星”。當星體抵受不住自身的萬有引力不斷收縮時,密度大增會把夸克擠出來,最終一個太陽大小的星體可能會萎縮到只有七、八公里那么大,但仍會發(fā)光。
夸克理論認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內(nèi)部的,不存在單獨的夸克。一些人據(jù)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夸克不是真實存在的。然而夸克理論做出的幾乎所有預言都與實驗測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夸克理論是正確的。
1997年,俄國物理學家戴阿科諾夫等人預測,存在一種由五個夸克組成的粒子,質(zhì)量比氫原子大50%。2001年,日本物理學家在SP環(huán)-8加速器上用伽馬射線轟擊一片塑料時,發(fā)現(xiàn)了五夸克粒子存在的證據(jù)。隨后得到了美國托馬斯·杰裴遜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莫斯科理論和實驗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的證實。這種五夸克粒子是由2個上夸克、2個下夸克和一個反奇異夸克組成的,它并不違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這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多于3個夸克組成的粒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粒子可能僅是“五夸克”粒子家族中第一個被發(fā)現(xiàn)的成員,還有可能存在由4個或6個夸克組成的粒子。
修正一下:有人說什么發(fā)現(xiàn)某某夸克,完全是不懂科學亂杜撰,人類只是大膽假設,科學求證,夸克是為了解釋一些目前人類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而提出的可能存在的假設,但人類一直沒找到夸克存在的直接證據(jù).
1996年12月2日,《科技日報》發(fā)表了崔君達教授反駁何祚庥院士的文章《復合時空論并非病態(tài)科學》。崔在文中進一步指出:"物理學界并非全都公認夸克的存在。不同意見早在70年代就有了。我國物理學家朱洪元,諾貝爾獎得主、量子力學奠基人海森堡都認為:全世界許許多多物理學家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尋找夸克,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應該找到了。"
這位科學家如此否認夸克當然也不對,像那句"如果夸克真的存在,早就應該找到了。"顯然是謬論,就等于說"如果癌癥真的存在,早就應該治好了一樣。"
總之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與情緒化,夸克不能直接證明它存在,也不能證明(哪怕間接)它不存在,它目前只是種假設.
圣塔菲研究所
SFI被稱作是“沒有圍墻的研究所”,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圣塔菲城,1984年在蓋爾曼的倡議下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遜(PhilipAnderson)和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阿羅(KennethArrow)等人的支持下創(chuàng)立,該所把復雜性作為研究的中心議題,旨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對復雜理論的多學科研究。2005年暑假SFI曾與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功的合作在京舉辦了“2005年復雜系統(tǒng)暑期學校”,吸引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對此方向感興趣的一流學員。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nèi)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nèi)容均為商業(yè)內(nèi)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nèi)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