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弗·史密斯(美國遺傳學家)
摘要:奧利弗·史密斯(英語:OliverSmithies,1925年7月23日-)是英國出生的美國遺傳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因發(fā)明基因敲除小鼠技術與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一起獲得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個人簡歷學習階段1925年7月23日,史密斯出生于英格蘭西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父親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母親是一所技術學院的教師。史密斯很小就擁有較強的動... [閱讀全文]
摘要:奧利弗·史密斯(英語:OliverSmithies,1925年7月23日-)是英國出生的美國遺傳學家,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因發(fā)明基因敲除小鼠技術與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一起獲得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個人簡歷學習階段1925年7月23日,史密斯出生于英格蘭西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父親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母親是一所技術學院的教師。史密斯很小就擁有較強的動... [閱讀全文]
摘要: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文: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年),法國物理學家。1852年生于法國。因發(fā)現(xiàn)天然放射性,與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因在放射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貢獻,共同獲得了190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個人簡介1852年12月15日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生于法國巴黎,出身于一個有名望的學者和科... [閱讀全文]
摘要:奧古斯丁龍(Agustinia)是蜥腳下目梁龍超科雷巴齊斯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于下白堊紀的南美洲。奧古斯丁龍是于阿根廷的內(nèi)烏肯省Lohan Cura地層中被發(fā)現(xiàn),年代估計可追溯至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距今約1億1600萬到1億年前。生物學史奧古斯丁龍的命名是要紀念其發(fā)現(xiàn)者奧古斯丁·馬蒂內(nèi)利(Agustin Martinelli)。它最初于1998年由著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者約瑟·波拿巴(Jo... [閱讀全文]
摘要:奧卡龍是一種發(fā)現(xiàn)于南美洲阿根廷的中型阿貝力龍類,體長約6米左右,生存時代為晚白堊世,與著名的食肉牛龍是近親。奧卡龍的骨骼化石保存的非常完整,除了末端的尾椎以外基本沒有缺失,是保存最精美的阿貝力龍類之一。奧卡龍的體型小于食肉牛龍,但是卻具有很多更為特化的特征:如前肢較食肉牛龍更為明顯的退化,幾乎沒有手指。奧卡龍的頭骨有很嚴重的損傷,因此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只個體在死亡前曾經(jīng)歷過非常激烈的打斗。命名由... [閱讀全文]
摘要:阿根廷龍屬于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 命名十分簡單, 意思是在阿根廷發(fā)現(xiàn)的恐龍。生存年代: 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科學介紹阿根廷龍只有部分骨架被發(fā)現(xiàn)。科學家不能確定其確切大小。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龍的脊椎有1.5米高,1.1米寬。阿根廷龍屬于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 命名十分簡單, 意思是在阿根廷發(fā)現(xiàn)的恐龍。我們?nèi)匀晃窗l(fā)現(xiàn)這種恐龍的完整... [閱讀全文]
摘要:阿達曼提龍(學名:Adamantisaurus)意為“阿達曼提納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南美洲。形態(tài)特征阿達曼提龍是種大型恐龍,具有長頸部、長尾巴,以及鱗甲。目前僅發(fā)現(xiàn)六節(jié)尾椎,需要發(fā)現(xiàn)更多化石,才能做出更詳盡的研究。物種學史阿達曼提龍的化石早在1959年便以敘述,但直到2006年,才由巴西古生物學家Rodrigo Santucci與Reinaldo Bertini正式... [閱讀全文]
摘要:阿馬加龍是一種很奇怪的蜥腳類恐龍,是叉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于下白堊紀的南美洲,是小型的蜥腳下目恐龍,約有10米長。它是四足的素食性恐龍,有著長及扁的頭顱骨及長頸,與其親屬叉龍相似,但它脖子后方有兩列長棘刺,比其他蜥腳下目恐龍更高,被皮肉完全包裹住形成一對頸帆,有人推測它的用途是為了迷惑食肉恐龍,使它們認為阿馬加龍很大,不適合捕殺。簡介阿馬加龍生活在南美洲,身長約10米,頭部長而扁,頸部較長,身上最... [閱讀全文]
摘要:阿爾伯特·亞伯拉罕·邁克爾遜(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年12月19日-1931年5月9日),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學方面的研究,他以畢生精力從事光速的精密測量,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是光速測定的國際中心人物。他發(fā)明了一種用以測定微小長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長的干涉儀(邁克爾遜干涉儀),在研究光譜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發(fā)明精密光學儀器和借助這些儀器在光... [閱讀全文]
摘要:華菱安徽華菱西廚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酒店用品、廚房設備、廚具、西廚設備、食品機械、不銹鋼等產(chǎn)品專業(yè)生產(chǎn)加工的公司,擁有完整、科學的質(zhì)量管理體系。安徽華菱西廚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誠信、實力和產(chǎn)品質(zhì)量獲得業(yè)界的認可。歡迎各界朋友蒞臨參觀、指導和業(yè)務洽談。 [閱讀全文]
摘要: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英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美國和瑞士雙國籍的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出生于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yè)于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并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 [閱讀全文]
摘要:阿瑟·霍利·康普頓(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康普頓效應”的發(fā)現(xiàn)者,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灯疹D曾參與曼哈頓計劃,任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主任,1942年12月與恩利克·費米等人協(xié)作建立起了人類第一臺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 Pile-1)”。康普頓1892年9月10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伍斯特... [閱讀全文]
摘要: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男,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發(fā)展了分子生物學。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蘇黎世大學、柏林大學和格拉茨大學教授。在都柏林高級研究所理論物理學研究組中工作17年。因發(fā)展了原子理論,和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共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于1937年榮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物理學方面,在德... [閱讀全文]
摘要: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1888年2月17日~1969年8月17日),德裔美國核物理學家、著名實驗物理學家,美國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教授。他發(fā)展了核物理研究中的分子束方法并發(fā)現(xiàn)了質(zhì)子磁矩,以斯特恩-蓋拉赫實驗著名,獲得了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69年,奧托·斯特恩在加州伯克利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人物生平1888年2月17日,奧托·斯特恩(Otto St... [閱讀全文]
摘要:愛德華·維克多·阿普爾頓(Edward Victor Appleton)于1892年9月6日生于英國約克郡。早年攻讀自然科學和法律。人物生平1924~1939年先后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擔任教授,1927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9~1949年在英國政府任職,負責科學研究和工業(yè)發(fā)展,1949年以后一直在愛丁堡大學任校長及名譽副校長。1965年4月21日,阿普爾頓逝世于愛丁堡。主要成就阿普爾頓是... [閱讀全文]
摘要: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 1905年2月1日-1989年4月22日),著名意大利裔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猶太人,因發(fā)現(xiàn)反質(zhì)子和伯克利同事歐文·張伯倫共同分享了195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人物履歷Segrè最初于1922年在羅馬大學開始工程學研究,但后來在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的研究下,于1928年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 [閱讀全文]